“十四五”期间,新昌县博物馆将在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前提下,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博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为指引,扎实推进各项工作,着力加强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和传承,促使文物“活起来”,保护好、管理好、研究好、利用好凝聚着先民智慧的文物,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不断提高文物保护力度,努力将新昌县博物馆建设成引导人们树立正确国家观、历史观和文化观、提升人们生活质量的终身课堂。
一、再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在“十三五”成果的基础上,努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争取获得第四届全省博物馆免费开放最佳做法推介活动奖,争取再度获得浙江省陈列展览精品奖,争创“书声千载——新昌鼓山书院历史文化陈列”不可移动文物优秀展陈案例。
(一)继续举办多样化高品质的临时展览
根据新昌地域文化特点,举办展览35个-40个,重点做好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纪念特展、魏晋风度展、唐诗之路展,将魏晋风度展、唐诗之路展打造成继“佛峙天姥——新昌大佛1500年纪念特展”、“无上菩提——弘一法师书法展”之后的轰动性大展,促使“新昌博物馆现象”再放异彩。
(二)持续加强数字博物馆建设
继续充实数字展厅内容,强化数字博物馆建设,通过新型媒体技术的运用,为广大观众提供高档次、高品位、人性化的博物馆展示服务。
(三)深入开展社会教育工作
1、重视文化惠民,丰富流动展览内容,扩大“流动博物馆进校园、进社区、进乡镇”系列活动覆盖范围,为偏居一地或不方便来博物馆的人群提供观展便利,扩大展览影响面。
2、重启因疫情停止的“第二课堂”,举办30个包括展览配套讲座在内的公益讲座,开展针对未成年人的“智玩乐学”暑期特别活动,继续巩固宣教成果,培养文博后续力量。
3、推进博物馆景区化和研学工作。进一步参与争创国家3A级旅游景区,实现国家3A级旅游景区的挂牌,加强与县内各大旅行社的联系,做好国内外旅行团的接待。尽可能地争取财政资金,推动研学联动机制的建立。在资金允许的条件下,以状元文化为切入点,全力打造鼓山书院儒学文化研学基地(唐诗之路节点),做好文创产品的开发及研学课程的初步设计;充分利用新昌大佛寺石弥勒像和千佛岩石窟造像,建设新昌大佛寺石窟文化研学基地,通过整改现有可利用的新昌博物馆老馆——大佛寺馆区的结构与布局,打造数字化高科技教学场馆。向县政府建议新建“中国唐诗之路博物馆”,充分利用新昌作为浙东唐诗之路的首倡地、精华地的先天条件,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天姥古道(唐诗之路精华段)、历史文化名山天姥山为中心,打造唐诗之路文化研学基地。
二、再度加大文物保护力度
(一)全力加强可移动文物保护
进一步加强馆藏文物管理,完善藏品管理系统,促进馆藏文物管理方式向数字化、智能化发展;以晋代、唐代文物、佛教文物及本地民俗文物为重点,根据展陈需要和新昌历史文化特色,继续开展文物征集,促进馆藏文物数量达到国家二级博物馆水平。
(二)再次加大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力度
1、进一步健全机制,压紧压实属地管理责任。争取提高文物保护在政府考核中的分值,督促并协助乡镇、街道做好各级文保单位、文保点的日常维护。
2、高标准、严要求地开展各级文保单位(点)的修缮保护工作。完成大佛寺数字化保护项目、大佛寺预防性保护项目2个国家级文物保护项目和基于多元知识的新昌大佛寺石弥勒像的虚拟复原与展示这一国家级科研项目,实现成果应用;完成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大佛表层贴金修缮工程,并做好档案记录;持续做好省、县文保单位和县级文物保护点的修缮,加强拆改区古建筑保护;确定并公布新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点,以扩大保护范围,增加保护数量。
3、开展地下文物保护。根据全县拆迁改造情况,实行地下文物勘探,进行地下文物考古发掘。
三、加快提高专业领域学术水平
加强学术研究,做好重点展览专业图录出版工作,争取并承办以博物馆研学为论题的省级学术研讨会,提升学术能力,推动研学工作发展;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优化人才结构,组织或遣送工作人员参加各类培训,鼓励工作人员开展学术研究,促使我馆个体学术研究水平的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