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新昌博物馆工作报告
2022年,新昌县博物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县委、县政府和局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系列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改革创新、数字赋能,强化统筹谋划、实干担当,以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全力推动各项工作在新的历史起点取得新的进步。
一、全年工作亮点
(一)荣获国家级和省级荣誉各2项,县级荣誉各1项,进行经验推广3次,实现国家先进零突破。
2022年,我馆获得第九届中国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弘博奖”优秀展示奖、“浙江省优秀文物保护工程——匠心杯”奖、浙江省博物馆十佳新媒体短视频、2021年度新昌县经济社会发展标兵4项荣誉。馆长张斯鸿获得“全国文物系统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为绍兴市历史上唯一,实现了绍兴全国文物系统先进的零突破。另外,馆长张斯鸿还受邀在省级以上会议、培训中作经验交流推广3次,其中的“融合·创新—促进博物馆高质量发展学术研讨会”为国家级学术研讨会。
(二)“魏晋风度”原创大展火爆全国,成为现象级展览
6月28日,我馆筹备7年的原创大展“魏晋风度展”隆重开幕。展览根据魏晋时期的文化历史脉络,通过文物和相关场景系统地展示魏晋时期的文化盛况,展出来自南京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馆、山东青州博物馆等国内二十家博物馆的260余件文物,其中一级文物12件,二级文物58件,三级文物79件,多件文物在国内属首次亮相,精品荟萃,蔚为大观,堪称文化艺术大展。
该展览一经推出便迅速火爆网络,轰动全国,在社会各界引发热烈反响,成为现象级展览。这是全国首次举办魏晋文化方面的展览,也是首次由县级小馆举办“魏晋风度”这样宏大命题的展览。《中国文物报》、中宣部学习强国、新华网、文旅中国、博物馆头条、中国蓝TV等主流媒体对此争相报道。展览还入选了中博十大热搜展览推荐。全国文博爱好者、各级政府机关、企业单位、街道、群众团体的同志纷纷前来参观打卡,据统计,共有100多家媒体对展览作了相关报道,至展览结束,该展共接待团队78个。
该展的成功举办,进一步彰显了浙江深厚历史底蕴的文化标识,让“诗画江南、活力浙江”省域品牌更加鲜明,同时有效地宣传了新昌诗路文化、魏晋文化,还对推进浙江文化强省建设,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起到了积极作用。
另外,为配合展览,帮助观众深入了解展览和魏晋文化,我馆特邀两位全国知名专家作魏晋文化讲座,并进行现场直播,受到全国文博爱好者欢迎。
(三)首次承办省级学术研讨会,会务工作好评不断
魏晋风度展开幕当天下午,浙江省文物局指导,浙江省博物馆学会、新昌县文化广电旅游局主办,浙江省博物馆学会陈列展览专委会与我馆承办的“合作·共享--基层博物馆展览提升与发展”省级学术研讨会在新昌尊蓝山居召开。这是首次由县级小馆承办省级研讨会,我馆的会务工作颇受参会专家学者的好评。
基层博物馆的发展是决定中国博物馆事业能否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此次学术研讨会的顺利召开为基层博物馆破解难题、创新驱动提供了分享交流的平台;为基层博物馆办展能力的新提升、新发展、新突破提供“智囊”;为基层博物馆传播文化知识、发挥公共教育作用提供充足动力和不竭源泉,进一步助力了博物馆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现会议的学术论文集正在校审中,预计12月底完成出版。
(四)圆满完成大佛寺数字化保护项目,数字赋能更强劲
大佛寺数字化保护项目总投资171万元,是全省第一个由国家资金支持的石窟寺数字化保护项目。项目于2020年9月22日正式启动,因受大佛寺维修项目、疫情等影响,历时近3年,于2022年12月5日正式通过验收。项目建设内容包括石弥勒像、千佛岩造像数字化采集,文物数字系统建设,应用展示系统开发,造像艺术数字展览,项目成果数字出版等内容。项目主要针对新昌大佛寺的实际需求和面向支撑石窟资源长远综合有效的利用的需要,以解决大佛寺石弥勒像和千佛岩造像文物本体数字化保护、展示利用为核心,采用先进的三维扫描技术、高清摄影、QTVR全景技术等完成大佛寺石弥勒像和千佛岩造像全息数字化记录与保护工作,按照四有档案的要求对数字化成果转化、处理、输出、存档。建立新昌大佛寺数字资源库,并深度利用采集的文物数字化信息,探索适合大佛寺石弥勒像和千佛岩造像数字化展示与传播的新内容、新方法、新途径。
虽然该项目在12月5日才正式验收完毕,但项目成果已在实际工作中多次得到利用,并获得了极好的反响。如我馆为弥补观众因佛像维修无法参观的遗憾,将项目成果——石弥勒像全息数字化记录巧妙利用到魏晋风度展中,让观众可以360度看大佛,实现了“比现场看还要震撼”的观看效果,大受观众欢迎;再如现在在开展的新昌大佛修缮工程,利用采集的石弥勒像数据,运用3D打印技术制作模型,作为维修的参考依据。这个项目的成果将对石弥勒像和千佛岩造像的保护和利用带来极大的便利,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可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除完成大佛寺数字化保护项目外,在数字赋能方面,我馆还开展了不少工作。一是在魏晋风度展期间打造了线上线下联动开展的新模式,通过讲话视频、抖音直播、线上展览等多种方式,有效突破了因疫情造成的空间限制,为公众带去了实实在在的便利,进一步拉近了博物馆与公众的距离;二是秉承习近平总书记“让文物活起来”的指示,在魏晋风度展中选择了4件典型的、具有时代特征的珍贵文物,做成动画效果,让静态文物在动画中活了起来,同时,启用讲解机器人提供个性化讲解服务,把单一的观展变成了多维度体验,真正让观众感受到了“沉浸式观展”;三是全年共推出数字展览3个,联合南阳唐王府博物馆推出线上展览“虎跃龙翔——中国虎文化百馆联展”7期,其中“新昌历代碑刻”展、“翰墨遗珍——馆藏书画线上展为首次推出的原创线上展。
(五)作为浙江省唯一县级馆亮相全国博博会,声名远播大有收获
9月1日至4日,第九届“中国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以下简称“博博会”)在郑州国际会展中心举办,新昌博物馆作为浙江省9家参展博物馆中的唯一县级馆亮相博博会,并荣获第九届中国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弘博奖”优秀展示奖。馆长张斯鸿还受邀出席了由中国博物馆协会、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浙江省文物局、河南省文物局指导,浙江省博物馆学会、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自然历史博物馆专委会主办,河南自然博物馆、北京自然博物馆、浙江自然博物院承办的“融合·创新——促进博物馆高质量发展学术研讨会”,并在主题为“元宇宙数字互联”的学术沙龙中交流发言。
“博博会”是我国博物馆界最具影响力的盛会,同时也是目前亚洲最大的博物馆专业展会。原定两年一届的“博博会”因疫情延迟两年,故参展规模创历届之最,火爆程度前所未有。新昌博物馆此次参展亮相,极大地提升了新昌博物馆的知名度,有效宣传了新昌。
(六)30年来新昌大佛首次修缮工程严谨施工,质量为先精益求精
在省文物局领导和专家的直接指导下,以对历史负责的慎重严谨态度协助业主单位开展新昌大佛修缮工程。多次调整方案,通过增加除湿机,增温机等设备多方式的人工干预,改善施工环境,通过聘请中国美院雕塑专家等方式,按县政府计划顺利完成了木框架、泥胎、夹苎层的制作和佛首的修改工作。
(七)文物征集成果丰硕,珍贵文物暴发式增长
为充实馆藏,我馆从2014年开始围绕地域文化特色和展陈需要进行文物征集,8年来共征集文物389件(套)。今年,我馆邀请省文物鉴定站对征集文物和近几年考古出土文物进行了定级评估。根据评估结果,我馆现有珍贵文物365件(套),其中一级文物3件(套),二级文物32件(套),3级文物330件(套),比原有数量增长了两倍多。这些珍贵文物中,绝大部分为征集文物。
(八)全力做好政府重点项目所涉文物保护,积极主动见担当
一是配合城投公司做好历史街区的建设,完成岙桥里95号民居、徐诵明故居、五都村俞氏民居等8处古建筑以及岙桥里光霁桥的迁建工程及尉健行故居修缮工程,并通过验收。二是开展钦寸水库库区文物迁建工程相关工作,指导文物构件仓库的搬迁。三是做好查南明街道东街拆改区块内15处三普登录点的保护,多次调查所涉不可移动问的保存情况,并进行拍摄登记;协助编制《新昌东街旧城区改建项目专项文物资源调查和保护建议》;指导区域内监控摄像头安装,不定期加强文物安全巡查;多次向县文物局和县政府提交东街拆改区块内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建议。四是做好镜岭水库工程涉及的2处文保点和14处三普登录点的保护,多次调查库区内的三普登录点保存情况,做好专项文物资源调查,提交保护建议。四是大力推进考古前置,联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踏勘县内可能存在旧石器遗址的区域;对南明街道棣山、新民以及羽林街道央于等五万平方米以上的拆改地块进行考古勘探的前期调查。
二、展陈宣教丰富多彩有声色
除完成“魏晋风度展”、推出线上展览外,还推出或参与各类展览6个,组织“流动博物馆”巡展系列活动8次,开展研学活动5场,推出讲座6个。全年在国内各级媒体上进行新昌博物馆相关报道共计150余次,其中省级及以上报道65次,在本馆微信公众平台推送展览信息、活动资讯以及文物鉴赏53篇;出版展览配套书籍2000册;在视频号和新昌博物馆官方抖音账号,开展展览文物系列宣传14次;两办信息报送3条,省里县里录用1条,
截止2022年12月31日,我馆接待团体、散客参观共89436人次,其中接待团体130余批次。鼓山书院、唐诗之路博物馆(天姥阁)接待观众99417人次,其中团体87个。
三、文物保护常抓不懈有作为
(一)细心做好不可移动文物升级准备
完成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申报;根据乡镇街道的升级申请,实地踏勘文物古建,整理相关资料,为公布一批新的县级文保单位和县文保点做好准备。
(二)着力确保文物平安
为确保文物安全,今年,我馆共开展文物日常检查、重点检查、灾害天气巡查共计88次,检查文物建筑105处;安装安全责任公示牌78块,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和消防安全责任牌138块,实现了全县文保单位、文保点消防安全责任公示全覆盖;开展馆区消防安全培训和相关演习2次,组织全县业余文保员和乡镇街道文化站工作人员消防培训1次;处置文物保护单位建设控制地带内违规建设事件2起。这些积极有效的措施和行动,有效预防了安全事故的发生,维护了我馆和全县文物保护单位、点的平安无虞。
(三)扎实进行不可移动文物修护
第一,开展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投入资金400多万元,其中文物保护资金191万元,基本完成新昌城墙维修工程,修缮面积达3650平方米。此外,还编制完成工程设计方案1项;启动修缮工程1个。
第二,进行2022年度县级文保资金补助项目的修缮。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通过政府补助、社会集资等方法,投入资金约471万元,其中县级文保资金65万元,指导完成并验收通过县级文保资金补助项目19个,修缮面积2364平米。
第三,做好列入旅游精品村项目、政府投资项目的不可移动文物的修缮工作。投入资金176万元,其中,旅游精品村项目资金90万元,政府投资项目资金86万元,指导完成棠村吕家台门、张家瑞故居两处不可移动文物修缮工程,修缮面积共1087平方米。
(四)持续做好可移动文物的保护、管理和利用
1、加强藏品管理和利用
继续做好古旧书籍的整理和归档,全年共整理归档古旧书籍2640件(套);根据浙江省宋代文物资源专项调查要求,完成446件(套)宋代文物的资料整理和上报;配合全国名碑名刻文物遴选推荐及碑刻石刻文物资源摸底调研工作,整理馆藏碑刻藏品46件(套);为《浙江书学集成•绍兴卷》一书,整理馆藏书法、摩崖、拓片等30件(套)的藏品材料和图片清单;完成馆藏当代农民画“诗画新昌古村落”参加由国家文物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中央网信办组织的“见证新时代-晒晒我们的新物件”主题活动相关资料的报送。
2、开展文物、文献、藏品捐赠及征集
截至12月31日,本年度共征集文物16件(套),书法作品1件(套),接收捐赠12人次,共59件(套)藏品,其中文物28件(套)。目前,我馆馆藏藏品数已达8361件(套),其中文物数2821件(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