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馆务公开

2024年新昌县博物馆工作计划

2024年新昌县博物馆工作计划

        一、特色亮点工作

     (一)举办开馆十周年大庆、推出原创大展、承办省级推介活动和学术会议

       我馆于2014年12月25日正式开放,作为我县文化建设的标志之一,我馆在浙江省文博界创造了“新昌博物馆现象”,赢得了“小馆办大展”美誉,成为了基层博物馆的典范和代表。为坚定文化自信,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践行新的文化使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2024年开馆十周年之际,我馆将举办开馆十周年大庆。

       一是推出重磅原创大展“唐诗之路展”。根据展览进度规划,完成展陈大纲的撰写并通过专家论证,确保展览高学术含金量;前往国家博物馆、法门寺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院、成都博物馆、四川大学博物馆、四川李白纪念馆、南京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馆等国内知名文博机构进行文物商借,确保展览精品荟萃;对展厅进行施工改造,确保展览最佳视觉效果。

     “唐诗之路展”开幕后将成为又一个轰动全国的大展,将极大地助力省诗路文化带和文化高地的打造,将进一步彰显浙江深厚历史底蕴,助推浙江文化强省的建设;将进一步加强我县诗路文化的保护传承,将有力强化新昌在唐诗之路中的重要地位,扩大“诗路文化”在全国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提升新昌作为“唐诗之路”首倡地和精华地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促进新昌文旅深度融合,吸引外地游客纷至,推动新昌社会经济发展,助推浙东唐诗名城的打造。

       二是承办2024年全省博物馆十佳新媒体短视频推介活动。全省博物馆十佳新媒体短视频推介活动每两年举行一次,是浙江省文博界的重大赛事之一,旨在鼓励博物馆在数字化改革中实践创新,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展示并传承浙江优秀文化,推动全省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

       三是承办浙江省博物馆学会研讨会。该会议的具体内容是进行博物馆优秀经验探讨,是推动浙江省博物馆事业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研讨会将在唐诗之路展开幕期间举行。届时将有全国知名专家、省内外各大博物馆的负责人及同行前来参加会议,预计与会人数200人左右,会议为期3天。该会议的举办,将有力提升我县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四是完成三部学术书籍的出版。明年,为配合十年大庆,我馆将出版《十年回眸》1500册、《唐诗之路展》配套书籍2000册、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500册。

     (二)进一步深化博物馆研学

       全力发挥博物馆公共服务职能,打造青少年素质教育“第二课堂”,利用馆内资源,充分满足青少年日益增长的文化和旅游需求。以亚洲茶文化展、暑期特展、“唐诗之路展”等为重点内容,开展各类研学活动6次以上,进一步推进“小小讲解员”等常态研学活动,同时,构建馆校合作机制, 实现馆校合作研学课程的开发和试行,使博物馆研学活动研之有物、研之有方、研之有道。

       二、其他工作

     (一)继续做好公共文化服务

       一是举办“宋代茶文化展”、“眼镜的故事”、“海洋古生物化石展”、“天下龙泉——龙泉青瓷展”和“唐诗之路大展”等7-8个临时展览。二是深入进行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同步推出实体展配套数字展览,继续开展线上展览服务。三是进一步扩大宣传渠道,加强本馆网络平台管理,继续提升新昌博物馆品牌影响力。四是进一步提升讲解接待水平,选送鼓山书院、唐诗之路博物馆及本馆展厅人员接受系统业务培训。

     (二)继续做好文物保护

       继续做好馆藏文物特别是古旧书籍的建档登记;继续进行馆藏文物各类电子档案、手工账册的信息校对;认真做好文物及藏品的出入库登记、交接、整理、点交;以唐代唐诗茶道文化以及宋代儒学文化文物为重点,开展2024年文物征集,继续鼓励市民捐赠本地民俗文物、革命文物。

     (三)加快谋划主馆区扩建项目

       我馆经过近十年的努力,现已成为浙江省基层博物馆的典范和代表,且在全国的影响力也不断扩大。但我馆主馆区的建筑面积仅3400平方米,其中展厅面积 1000 平方米(固定陈列厅 500平方米,临时陈列厅 500平方米),已成为省内最小博物馆,与我馆在省内和全国的影响力不符,且馆舍建筑功能单一,只能进行展览和简单的讲座,无法满足群众深层化开展宣教和研学活动的需求。虽然,县政府已将鼓山书院、天姥阁(唐诗之路博物馆)纳入新昌博物馆,但这两个馆区仅为展示,不能用于活动开展及功能性使用。为更好地促进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我馆必须加快解决该瓶颈。黄旭荣书记曾提出,档案馆另寻新址,将现有馆舍并给博物馆。此项决策对我馆来说是最佳方案,可有效缓解博物馆功能欠缺、面积不足的问题。未来五年,我馆也将逐步谋划实施此方案。

新昌博物馆

访问人数: